您好,欢迎来到安贞财富!   登录 | 注册     2024年04月17日
新闻资讯

新增社融大超市场预期,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持续回暖!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网谭志娟   更新时间:2023-05-12  点击量:479
导读: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实体内生融资需求恢复、稳增长政策驱动以及低息贷款环境下,经历1月信贷快速增长之后,2月信贷投放依然保持了较快节奏


3月10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5万亿元。2月末,M2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


就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说:“整体来看,春节过后企业复工复产提速,资金需求持续回暖,2月份金融数据出现明显走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实体内生融资需求恢复、稳增长政策驱动以及低息贷款环境下,经历1月信贷快速增长之后,2月信贷投放依然保持了较快节奏,完成了前置发力和开门红目标;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也维持在相对高位,体现了“有力”,有助于提振信心、加快宽信用进程。


人民币贷款继续保持多增


2月新增信贷继续放量,续创同期历史新高。相关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


对此,温彬表示,在经济修复态势良好、市场主体预期改善、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和银行竞争性投放下,信贷增长较往年更为积极,继1月信贷大幅增长后,2月新增规模续创同期历史新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2月新增信贷增长强于预期,信贷结构优化,主要贡献来自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同步改善,主要是国内疫情干扰影响减弱,纾困稳增长政策支持,企业和居民信心回暖,加之节后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信贷需求回暖;国内基建投资维持高景气度带动信贷需求效用明显;另一方面,2月银行信贷投放继续偏积极,继续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以及制造业、基建等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


分部门看,企业贷款仍为新增主力,居民短贷高增。首先从企业部门看,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1.61万亿元,同比多增370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6048亿元,继续延续多增态势。


梁斯认为,年初以来,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已逐步向常态回归。2月份制造业PMI已上升至52.6%,企业对经济预期稳步转暖,融资动力持续增强。


“春节后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活动加快,2月制造业PMI跃升至52.6%,制造业活动以10多年来最快的速度扩张,带动企业融资需求继续回升;同时,财政支出前置和项目加快落地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的基建配套贷款,以及政策支持下的制造业贷款、房地产行业融资,仍是当前新增信贷的重要推动。” 温彬也表示。


其次,从居民部门看,2月住户贷款增加2081亿元,同比多增5450亿元,同比明显改善。其中,居民短贷增加1218亿元,同比多增4129亿元,也处于相对高位。


梁斯对记者表示:“这一方面与居民消费热情升温,特别是中长期信贷需求同比多增,居民购房动力有所转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去年基数较低有关。”


展望未来,温彬预计,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维持同比小幅多增,二季度开始转入相对正常的节奏,从而为经济稳固运行和可持续增长创造适宜的金融环境。


新增社融大超预期


记者注意到,2月新增社融大超预期: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6万亿元,大幅超出市场预期(2.07万亿元),同比多增1.95万亿元。受访专家认为,2月信贷和债券齐上量,社融增速回升。


周茂华表示,新增社融同比多增,主要贡献来自实体经济信贷、政府债券融资和表外票据融资改善。其中,2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继续少增,但较上个月明显改善,反映企业信用环境整体在改善。社融强劲表现,主要是国内经济前景改善,纾困、稳增长政策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和企业信用环境整体改善。


梁斯也认为:“整体看,人民币贷款、债券融资多增是新增社融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主因。”


这从数据可见:从信贷类资金看,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82万亿元,同比多增9241亿元。从直接融资看,债券融资改善明显:企业债券净融资3644亿元,同比多34亿元,结束了连续少增的态势;政府债券净融资8138亿元,同比多5416亿元。


在政策方面,周茂华认为,2月金融数据继续保持强势,供需两旺,短期降息迫切性不高,但年内降准可能性仍在。


因为在周茂华看来,一方面,国内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延续回暖态势,实体经济融资表现理想;房地产融资也呈现回暖迹象,反映目前利率整体处于合理区间;但另一方面,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国内消费和需求恢复,需要适度货币环境支持。同时,货币政策需要平衡多个目标,后续政策不排除继续适度降准(定向降准)加大薄弱环节和重点新兴领域支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