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央行外汇审慎调控工具
信息来源:中金公司黄文静、周彭等 更新时间:2021-06-01 点击量:1566
导读: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1年6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5%提高到7%
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1年6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5%提高到7%。
这一政策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少在岸外汇市场的美元供给,并传达出央行希望人民币汇率维持双向波动的意图。截至2021年4月,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约为1万亿美元,本次外汇存款准备金的上调约收紧在岸外汇市场的美元流动性供给200亿美元、总量并不算大,过去一周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量就在414亿美元左右。
历史上何时上调过?
现行外汇存款准备金制度形成于2004年11月 。2005年1月央行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3%,为应对2005年7月汇改后升值压力的逐渐释放,2006年9月(8月14日宣布)和2007年5月(4月25日宣布)外汇存款准备金分别上调1个百分点;此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5%不变。
区分“外汇存款准备金”和“外汇风险准备金”。
二者都是央行外汇宏观审慎调控的工具。“外汇存款准备金”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相对应,是银行按照存款一定的比例,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当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提升时,在岸外汇流动性就会收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或缓和。“外汇风险准备金”由央行于2015年10月引入,是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征收的。提升外汇风险准备金,就是增加对远期售汇的约束,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或因此缓和。历史上看,外汇风险准备金共调整了4次:
1)2015年8月31日,《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要求,从2015年10月15日起,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冻结期为1年,利率暂定为零(背景是人民币贬值预期)。
2)2017年9月11日(9月8日宣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0(背景是人民币升值预期)。
3)2018年8月6日(8月4日宣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上调为20%(背景是人民币贬值预期)。
4)2020年10月12日(10月10日宣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0(背景是人民币升值预期)。
近期央行还用过哪些宏观审慎工具?
1)鼓励“走出去”,鼓励中国企业增大对外贷款,减少结汇需求。2021年1月5日,央行和外汇局将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由0.3上调至0.5,即,将放款人境外放款余额不得超过其所有者权益的30%比例限制上调至50%。
2)调控“流进来”,调控中国银行和企业海外融资。2021年1月7日,央行和外汇局将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降低企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2020年12月11日央行和外汇局已将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
从历史上看,历次缓和升值预期的政策出台后的一周内(2006年8月、2007年4月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2020年10月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2021年1月鼓励走出去、调控流进来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在0.1-0.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