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贞财富!   登录 | 注册     2024年04月18日
行业动态

信托风控过去、现在与未来

信息来源:杨华   更新时间:2016-03-08  点击量:2021
导读:过去十年,信托一直以金融“高危”分子的面貌出现,发展至今,信托行业资产端的整体安全状况能有今日局面,资金端始终能保障刚性兑付实现,过去十余年行业的风险管理已可言“成功”二字……

信托发展到今日体量,在金融业界已不是无足轻重和毫无话语权的小角色,与之相应,宏观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改革进程等因素也将更加直接和全面影响行业。在当下复杂的经济环境里,信托业的风险管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伴随信托业近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这几年,“风险”一直是行业的关键字和敏感词。


  对经营风险的金融业而言,风险本是平常之事,但每当与信托沾边,似乎就有额外的“发酵”效应,这是信托业自身之殇,还是外界的误会与偏见?站在发展转型路口的信托业,必须对风险管理有更多思考。


  本文以从业者视角,对信托业风险管理的历史、现状和前景进行梳理分析,力求对行业风险管理的未来提升路径提出参考性建议,所言未必精准全面,愿与同业继续探讨,抛砖引玉。


  回顾:得与失


  过去十年,信托一直以金融“高危”分子的面貌出现,发展史上几起几落的曲折历程,展业领域多为高风险行业的客观事实,“监管套利”名头下的飞速扩张,都让行业风险问题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信托业真实的整体风险状况如何,目前的风险暴露是否明显高于其他金融门类,却少有理性分析。


  结合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的绝对量和增速、资产端主要投放领域的行业属性、主要客户群体在行业内的风险分布位置、行业管理的规范和成熟程度、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经验等因素考量,信托行业资产端的整体安全状况能有今日局面,资金端始终能保障刚性兑付实现,过去十余年行业的风险管理已可言“成功”二字。


  究其因,经济快速增长和相对宽松的流动性保证了资产的长期升值是风险可控的根本因素。但这个红利为所有金融门类共享。当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所谓“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信托较其他金融业态并无明显偏大的风险暴露。且根据信托业协会发布的行业数据,在2013年底、2014年中、2014年底及2015年中四个时点,信托风险资产占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的比重分别为0.54%、0.73%、0.56%和0.65%,均明显低于银行同期坏账率。已出现风险暴露的项目也以具备强资产抵押的地产、矿业项目为主,极少有信用贷款,在资产端更多表现为流动性风险而非绝对损失。


  从主观看,监管的强力约束,刚兑压力下的如履薄冰,让信托公司在风险管理的先天条件和技术水平都明显不如银行的情况下,从强化押品开始,到对项目植入更多中后期管理措施,再到发挥自身在业态丰富性上的优势,进行一定程度的组合管理,直至出现风险暴露后进行各种处置尝试,已经逐步摸索出适于自身的风控手段和模式,在十余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操作经验,培养了一批具备风控意识和能力的从业人员。


  从客观看,信托管理资产中的很大部分为不承担实际风险的通道业务,即便是主动管理业务,相当部分也与银行有着密切的关联和依附性,信托公司并未独立管理和承担这部分业务风险。

      上述因素共同造就了行业风险整体可控的局面,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信托公司,乃至投资者,对行业风险的理解认识,对风险进行管控、处置的手段和能力,都在不断提升。


  但在十余年的发展盛宴中,信托业在风险管理上走过的弯路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其中有历史沉淀积累的不足,有自身定位悖论的困惑,也有业务快速扩张的冲动等因素。


  首先,信托资产端业务与银行有较大重叠,囿于高额收益压力和资源渠道不足,扎堆对银行来说都算高风险的行业和客户,“刀口舔血”的经营模式本就与风险资源合理配置背道而驰,使得行业风险集中度高,承担的局部系统性风险大于银行,且缺乏有效的缓释手段,容易陷入“潮起时蜂拥而至、潮落时一地鸡毛”的窘境与循环。


  其次,信托风险管理之失还在于一直未能明确自身业务本质,在资管还是负债业务两端纠结摇摆。让信托公司又爱又恨的刚性兑付为行业带来了投资者与资金,演化至今甚至成为与其他泛资管行业竞争时最有力的武器,但它也像紧箍咒一般束缚了信托业的手脚,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业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当一个行业始终以事实上的负债业务模式经营,却缺乏充分的风险管理和缓释机制,这本身就成为最大的风险。近两年来监管层不断强化信托公司股东责任,直接或变相促使信托公司扩充资本实力,或也是对此问题最直接的防御之策。


  当然,行业高速扩张期重利益轻安全的倾向,一度被推崇的狼性文化缺乏对风险的足够尊重,从业者普遍年轻经验不足等主观因素也不可忽视。但即便在风险管理的微观技术层面,信托业也走过不少弯路,比如单纯重视押品静态价值,缺乏对实际变现价值的预估把握,在处置阶段难以实现既定的担保效果;比如为了规避合规风险或满足交易对手的报表需求,设计繁复的非典型交易结构,引发额外法律风险,在司法环节暴露缺陷而导致风控失效,这些都是信托业成长道路上付出的学费。


  现状:危与机


  信托发展到今日体量,在金融业界已不是无足轻重和毫无话语权的小角色,与之相应,宏观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改革进程等因素也将更加直接和全面影响行业。在当下复杂的经济环境里,信托业的风险管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首要的还是存量资产的安全性。比之银行坏账率,信托公司融资类业务的风险项目数量是个更敏感的话题,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未必能完全展现行业真实的风险暴露,鉴于信托主要涉足行业的现状,可以推测和预见的是,大部分矿业项目、部分中小民营地产项目、证券市场相对高位操作的股票质押融资项目、部分行业经营困难的国企项目、小微贷款项目等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风险高位,而基础设施(政府融资平台)业务和大中型房企项目,由于国家宏观层面对相关领域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一直保持密切关注,在近期相对有利的政策和资金面支撑下,反而相对安全,但也必须警惕相关领域的风险累积或恶化。


  与存量资产安全性相关的是流动性风险。当前很多信托公司的风险暴露尚不充分,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构建资金池等方式将资产端风险隐藏或延后,在相对较为充裕的资金面下,维持这样的方式尚有空间,但如果资金面趋势变化,很多信托公司会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并可能导致更多资产端实质风险的暴露。


  当前对信托融资类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一大挑战在于风险定价机制的失效。如前文所述,在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等信托传统展业领域,受宏观经济刺激措施尤其是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原本风险高度集聚的企业反在获取更低成本的资金,这种倒挂现象在短时间内似乎有利于该类业务存量风险的缓释,但客观上却造成无法对资产进行有效的风险定价。虽然信托公司大可将资产端配置与相关行业“一绑了之”,躺在笃定政府不会容许系统性风险发生的论断上睡大觉,但这对信托乃至金融业的长远影响显然是负面的,一旦宏观经济不能在短期内得到实质扭转,这种放大杠杆甚至助推泡沫的经营方式最终会伤害到信托业自身。


  业务创新和转型也给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基于以往展业重点,信托公司更擅长对融资类业务信用风险的管理,风控技术手段乃至组织架构都偏重于借鉴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而在围绕二级市场开展的各种投资性业务占比上升后,风险管理也必须改造以适应。过去几个月证券投资信托业务的大起大落中,部分信托公司暴露的操作风险即足以提出警示。同时,随着信托公司不断进入以往并不熟悉的领域和行业,境外投资也好、消费金融也好、或者在资金端与互联网结合的“降门槛”举措也好,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人力储备应对这些新领域的风险,尚难定论。从历史经验看,信托业的所谓创新,相当部分是直接或变相的监管规避、监管套利,而这往往会衍生新的风险。


  还有一点对信托业而言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是与银行等合作渠道的责任边界厘定问题。在经济下行期,业务严重同质化的银行与信托均面临较大风控压力,在风险暴露增多的情况下,无论是通道或非通道项目,在风险承担和责任分配上,银行只会越发“斤斤计较”,尤其是事实上资金或项目来源于银行,但法律关系全在信托的项目,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不少银信之间互相扯皮推诿的案例。而在此过程中,银行也开始在交易结构的各个层面设法保护、割裂或至少降低自身责任。可以预见,信托公司无论从受托责任履行还是最终风险承担方面,都将比以往承受更大压力,寄望银行“老大哥”一肩担起责任已不现实。面对这种“去渠道化”,改变自身仅作为金融产品“来料加工”环节的努力是信托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相应对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未来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风控能力,而很多习惯于依赖传统业务路径的信托公司在这方面并未做好准备。


  当然,与行业发展孕育变革机遇一样,信托业的风险管理也迎来了对自身有利的因素。


  首先,监管和经营环境日益成熟稳定,行业发展进入相对平稳期,提升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管理能力成为水到渠成之事。随着前期风险的适当暴露,经济不稳定因素的不时显现,反倒让信托公司在传统融资业务方面有所收敛,在交易对手遴选上更注重规避尾部风险。事实上,目前行业竞争格局中已经看到不同风险取向的信托公司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历史包袱较少、资产安全性较高的公司必然会在行业升级转型中赢得更大主动权,这会反过来促使信托公司采取更谨慎稳妥的经营策略。


  其次,虽然“刚兑”未破,但信托投资者教育趋于成熟也是事实。信托公司履行受托责任更加规范的前提下,“买者自负”理念正逐渐被市场接受,随着阳光私募产品的长期发展和新三板等真正投资类产品的丰富,以往信托业过度聚焦于信用风险的状况得到改善,某种程度上也在给信托公司松绑和释放压力。这种成长于困境中的能力增强也好,被经济放缓倒逼所致也好,总之,信托业的风险管理已具备相当能力,并将跟随行业一起发展升级。


  展望:变与惑


  谈信托业风险管理的未来,很难与业务本身的发展变革相割裂,未来信托的几个潜在出路或业已体现的发展趋势,都会在风险管理方面得以显现,并反过来影响业务发展本身。结合前文所述,未来行业风险管理至少将呈现以下几方面变化。


  一是风险管理理念进一步更新。这个问题与信托业基本定位相关,是继续让其成为银行的依附和补充,走高收益私募债道路,还是容许打破刚兑,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彻底解开事实上的负债业务枷锁,不同选择将决定行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理念和思路。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不管是监管层的维稳态度,还是信托公司出于维持竞争优势的需要,短期内完全打破“刚兑”并不现实,但信托公司通过更专业到位的履行受托责任以谋求更大程度的风险转移,通过更丰富的产品属性以缓释“刚兑”压力,从单纯规避风险转向真正的风险定价,都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是风险管理的内容将更加复杂,链条将更加完整。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信托业应会维持甚至强化当前这种全能机构、“大杂烩”的现状,不同属性的业务会对风险管理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风险管理将逐步实现从以信用风险为主向各类风险并重的转变,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将被强化,以往较薄弱的市场风险管理也会逐步为信托公司所重视。随着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和产品条线的丰富,风险管理将从“逐单死磕”单体项目向更多关注资产组合层面转变。从风险管理的覆盖面来看,以往简单的“保证+押品”模式会被延伸和扩展,对涉足行业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了解,强化贷后/投后管理,对项目更全程和专业介入管控,提升风险处置环节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将成为信托公司风险管控的常态。


  三是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会更丰富多元。从风险应对的几种常规策略看,信托公司在风险分散、风险对冲和风险转移等方面都欠缺有效的管理工具,但业界也在进行一些积极尝试,如信用保险等对冲工具的引入等。业界憧憬多时的一些行业发展突破口,也会对风险管理技术提出相应要求,比如提高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对产品进行风险评级,使其定价更为标准化是重要前提,这要求将更多量化指标、模型引入风险评估中,甚至可能需要在行业层面进行评价标准的相对统一。此外,在这个人人都提“互联网+”的时代,如何克服行业历史过短、经历经济周期不完整、业务数据和样本量过小等客观困难,更好地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优势,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也需要从业者有更多尝试。


  上述转变过程有赖于信托公司自身努力,也受制于未来宏观经济大势,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等金融领域变革的速度,当然还取决于监管政策。除了上文提到的行业定位问题,监管层还应对信托业的风险暴露和处置有更为包容平和的心态,并在泛资管行业分头监管的背景下,给予信托业更多的支持。实践中,往往因为高悬的监管利剑以及声誉风险等,让信托公司在风险处置中瞻前顾后、疑虑重重,也不乏因此错失良机,或在司法层面吃哑巴亏的案例。这些现状有赖于更宽松的监管环境、舆论环境和更成熟的投资者教育来予以改变。


  从具体监管政策看,银监会于2010年起推行的净资本管理,以及近两年推行的建立股东救助机制等举措,对信托公司展业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某种程度上也是信托公司在资产组合层面进行风险管理的最主要工具。但现有净资本管理体系也存在针对性不强,对各家公司真实风险情况区分度不敏感等实际问题。在信托公司新一轮增资潮后,其实际作用似有弱化,银监会是继续强化这一风险管控工具,还是从根本上转变思路,取决于对信托业的定位和顶层设计。如果仍要延续大部分信托业务事实上的负债经营模式,则应继续提高对信托公司的资本金要求,并对当前的净资本约束机制予以完善。


  在信托公司增强资本实力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建议监管层适度放宽对资金池业务的高压政策。在目前优质资产相对缺乏,部分项目又有长期资产配置需求(如政府鼓励的PPP项目)的情况下,加强信托受益权流动性以获取低成本资金已是大势所趋,如监管层能允许资产配比合理、信息透明、后端资产收益足以覆盖资金成本且总体规模得当的资金池产品适度发展,不仅能满足前述业务需求,也能为仍然存在“刚兑”压力的信托公司在管理资产端流动性风险上提供更大的余地。


  最后还有人才储备问题,当前信托业的转型并无专注和明确的目标可循,方向和领域提得很多,若能一一实现,信托公司不仅可说是囊括几乎所有金融业态的全能机构,甚至在实业领域也要成为专家,但信托的人才储备是否真的具备相应风险管理能力,尚需实践检验和磨炼。


 

关闭